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第8-14章)

第八章 习近平新“中特”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历史性成就与变革(了解)

(1)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性的成就

①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增速、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经济总量、贡献率、经济结构);

②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③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④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⑤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⑦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

⑧港台工作取得新进展;

⑨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

⑩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

(2)深层次、根本性的历史性变革

①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②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得以改进、发展方式得到改善;

③全面深化改革,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得到明显改变;

④坚定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状况改善;

⑤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得以加强,社会思想舆论混乱状况改善;

⑥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⑦坚定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军队中的不良政治状况改变;

⑧坚定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⑨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管党治党宽松软状况得到明显改变;

2、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理解并记忆)

对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主要矛盾变化:过去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九大明确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三个方面主要依据:

①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发生新阶段性变化,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

②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强烈,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更高要求,对民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③影响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发展不平衡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平衡,制约全国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指一些地区、领域、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题,发展任务仍然很重;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需要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基本国情并未因此改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最大发展中国家;

3、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重要,理解、记忆)

(1)五个方面的内涵

①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从历史脉络来看);

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从实践主题来看);

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人民性)

④全体中华儿女缪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民族性);

⑤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世界性)

(2)三个方面的意义

①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②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③从人类文明进程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二、习近平“中特”思想的主要内容

1、核心要义与丰富内涵

(1)核心要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内涵(十九大报告中的“八个明确”)

①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在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③“中特”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坚定“四个自信”;

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特”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⑤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特”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⑥党在新时代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世界一流人民军队;

⑦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⑧“中特”最本质特征与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基本方略

新时代是新思想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新思想是新时代顺利前行的思想灯塔和行动指南;

党的十九大将新时代“中特”基本方略概括为“十四个坚持”:(理解熟悉)

(1)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3)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坚持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5)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6)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各方安全;

(1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特”思想的历史地位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①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当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形成了系统完备、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科学体系;

③对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类思想宝库增添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2、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①该思想具有厚实的现实基础与鲜明的实践特色,是新时代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旗帜;

②该思想必然以强大的解释力创造力凝聚力,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

③该思想于十九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于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被载入宪法。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①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新时代党和人民事业的行动纲领;

②是党、国家、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特”提供了根本指引;

③为新时代治国理政提供了基本遵循;

④为全面从严治党、把党建设成为“中特”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第九章 坚持和发展“中特”的总任务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梦的科学内涵(熟悉理解)

(1)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前两者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

(3)中国梦将国家、民族、人民融为一体,体现了整体利益,表达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

(4)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

(5)中国梦本质上是人民的梦:人民是中国梦的主体、创造者与享有者;

(6)中国梦是国家、民族、每一个中国人的梦;

(7)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在国际社会产生强烈反响,也关系世界的命运。

3、奋力实现中国梦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特”道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必须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中国力量;

(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

(5)实干才能梦想成真,需要每一个人的艰苦努力奋斗;

(6)实现中国梦任重道远,需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艰苦努力,需要全国人民缪力同心;

(7)实现中国梦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实现梦想。

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

1、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1)“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两步走”战略:先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了解熟悉)

(1)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①在经济建设上:我国经济、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

②在政治建设上,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形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③在文化建设上,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大;

④在民生和社会建设上,人民生活更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上升,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⑤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和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健全。

(2)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①富强: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和市场规模超越其他国家;

②民主:拥有高度的政治文明,形成良好政治局面,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结合;

③文明:拥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社会自觉行动,国民素质提高;④和谐:拥有高度的社会文明,城乡居民普遍享有富裕生活与健全的公共服务,全体人民共同富          裕基本实现,公平正义普遍彰显,社会活力四射而规范有序;

⑤美丽: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境界

第十章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贯彻新发展理念

(1)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鲜明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解决动力问题;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有四个方面内涵: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2、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

坚持质量第一、效益第一,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 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 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市场供求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六个体系、一个体制: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2)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

①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经济立身之本,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

②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④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⑤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1)走“中特”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2)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在保持政治定力的基础上合理借鉴国外政治文明有益成果;

2、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

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高实现形式、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

(2)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保证人民的政治参与权利;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能够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3、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 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支持民主党派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要求更好履行职能;
  •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得到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引导宗教人士努力为祖国建设服务;
  • 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做好统战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广泛团结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

4、坚持“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

(1)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理解“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2)必须始终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为“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派生、统一于“一国” ;

(3)必须始终依照宪法和基本法办事;

(4)必须始终聚焦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5)必须始终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6)扎实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的三大历史任务之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②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④坚决反对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独”;

⑤秉持和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⑥携手同心共圆民族复兴中国梦。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道路、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 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旗帜鲜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 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大主旋律、正能量的弘扬与传播;
  • 要建设好网络空间:正确引导网络舆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 要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根本在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核心价值观是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和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6)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7)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8)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即习近平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概括的四种精神:伟大创造、伟大奋斗、伟大团结、伟大梦想精神;

3、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化强国是指一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表现为: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国民、发达的文化产业、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色;坚持由政府主导;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5)必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发展,展示中华文化魅力;讲好中国故事,注重国家形象塑造,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实现文化软实力提升“形于中、发于外”;

(6)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一流大学和学科建设;健全学生资助制度;支持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建设;办好继续教育;
  •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民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解决好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在居民收入上,“扩中”“增低”“调高”“取缔非法收入”;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
  •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发挥社会保障体系兜底作用,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制度等;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而不是用来炒的定位;
  •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深化医疗制度改革,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发展健康产业;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等;

(2)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坚持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坚持综合治理,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3)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提高对各类社会矛盾的发现预警能力等;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城市常态化管理;加强人口服务管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 完善国家安全体系:统筹外部和内部安全,对内求发展、变革、稳定、建设平安中国,对外求和平、合作、共赢、建设和谐世界;统筹国土、国民安全,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等;
  •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公共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要保障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 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 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完善反恐工作体系;坚决遏制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
  • 加强国家安全教育:深入开展国家安全宣传教育,切实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五、建设美丽中国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生态文明建设的定义: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2)生态文明的核心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秉持的首要态度;顺应自然是基本原则;保护自然是应承担的首要责任;

(3)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1)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狠抓节能减排、水资源节约利用等;

(2)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环保工作中把预防为主、源头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中,把利用自然力修复生态系统放在首位;

(3)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积极发展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保产业等;

(4)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等;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推进绿色发展: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解决各种污染问题;构建全民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等;

(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第十一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涵
  •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 “小康”是发展水平,“全面”是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 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做到全民小康、城乡区域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
  •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平衡协调,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农业现代化进展明显,服务业进一步提高等;
  • 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创业创新蓬勃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公共服务体系更健全;区域性整体贫困解决等;
  •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影响持续扩大;
  • 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高度重视各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增强忧患意识和底线思维;坚持标本兼治,注重完善体制机制防范化解风险;防止风险转化;
  • 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三位一体”扶贫格局;重点解决好深度贫困问题;坚持中央统筹,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
  •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环保督察,改革生态环境监管机制等;
  • 确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三去一降一补”等;
  • 全面深化改革
  • 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 全面深化改革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地位;
  •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必须坚持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主要内容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路径);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必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 必须明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方面的体制改革目标与任务;
  • 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重点)
  • 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指导实践;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和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总结经验、汲取营养;保持改革的时代性;
  • 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顶层设计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体制作出统筹设计;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边实践边总结经验;
  • 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既要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注重改革措施整体效果,也要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 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
  • 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问题关键,稳定是前提;
  • 全面依法治国
  • 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形成发展(了解,课本255-256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把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统一起来;
  • 坚持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法律及其实施应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将人人平等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方方面面;
  •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同时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要立足中国实际,也要借鉴他国法治文明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和利息收;
  •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重点任务
  •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特”法治体系;建立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进一步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
  • 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推进科学、民主、依法立法;建设法治政府;加大全民普法力度等;

四、全面从严治党

1、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根本方针)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

2、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十九大首次将其纳入党建布局)

(1)旗帜鲜明讲政治是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2)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

(3)注重抓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成功经验;

(4)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任务等;

3、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1)加强党的思想建设。这是基础建设;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

(2)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包括民主集中制、党的基层组织、干部队伍和党员队伍建设等;

(3)持之以恒正风肃纪: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风、党同人民群众联系问题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

(4)将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各项建设之中:抓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建设,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需要制度保障并贯穿始终;

(5)深化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从严治党的重中之重,要强化不敢腐的威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第十二章 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老师说会考的!所以要熟悉、理解)

  • 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 习近平强军思想(新时代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强大人民军队和怎样建设,有10方面主要内容)
  • 强国须强军,强军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 新时代强军目标: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 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须确保人民军队的绝对忠诚纯洁可靠;
  • 全面提高新时代备战打仗能力,有效塑造态势、管控危机、遏制并打赢战争;
  • 大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永葆人民军队性质、宗旨、本色;
  • 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全面提高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水平;
  • 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特”军事制度;
  • 统筹推进军事理论、技术、组织、管理、文化等创新,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
  • 构建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
  • 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

理论意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当代中国军事实践发展新境界,标志着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与时俱进。

  •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 党的领导是人民军队战无不胜的根本保证;
  • 基本内容:军队必须完全无条件地置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中央军委权威,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
  • 党对军队是绝对领导,是唯一的独立的直接领导和智慧,涵盖方方面面。
  • 党对军队领导的一整套制度:军队最高领导权和指挥权属于党中央和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实行主席负责制;实行党委统一的集体领导下的首长分工责任制(根本制度);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最高实现形式;
  • 要将党指挥枪的原则落到实处;
  • 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课本272页,了解熟悉)
  • 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
  • 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 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 深入推进连兵备战
  • 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 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
  • 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
  • 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统一的重要途径

2、加快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1)坚持全国一盘棋:必须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思考问题;

(2)健全体制机制

(3)强化战略规划:坚持国家主导,建立问责机制等;

(4)突出重点领域:必须向重点领域聚焦用力,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提升;

(5)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1、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2)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3)文化多样性持续推进;

(4)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

(5)科学技术孕育新突破

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2)从我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保持独立判断,不屈于外来压力;

3)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4)主张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二、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

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新型大国关系,“新”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2)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要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中国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3)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变是舞台的外交工作布局,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4)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

(5)加强涉外法律工作,完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

6)把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方面。

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核心: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1. 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2. 安全上: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3. 经济上: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 文化上: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 生态上: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6. 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293页,了解)
  7. 共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
  9. 不断完善外交布局,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10. 深度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引导国际秩序变革方向;
  11. 推动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

第十四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

  •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
  •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由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新征程的实践逻辑所决定;
  •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中特”制度是由党领导人民创建的;党的领导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障;党的自身优势是“中特”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统揽伟大斗争、工程、事业、梦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

  • 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基本要求: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原则;
  • 这是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
  • 这是推进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
  • 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 必须增强四大意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与党保持一致;
  • 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
  •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 全面增强党的执政本领:

增强以下八大本领: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页面: 1 2 3 4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