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第5-7章)

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

一、形成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历史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3、现实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二、形成过程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决策

2、十二大(1982年):“中特”命题

3、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4、十三大(1987年):轮廓形成;

5、南方谈话(1992年):集大成之作,逐步走向成熟;

6、十四大(1992年):系统总结、概括、阐释、高度评价

7、十五大(1997年):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

8、宪法修正案(1999年):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三、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关键在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实质在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政治制度以及坚持把“马列主义”与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强调坚持基本制度的同时科学概括并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与社会关系问题):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人民利益与时代要求,摆脱了过去的错误倾向。

四、主要内容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改革开放的进行;辩证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体现、革命与科学的统一;邓小平理论活的灵魂与精髓;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上被系统论述,两个含义: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仍处于不发达的初级阶段;十五大阐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9个“是”);是建设“中特”的总依据;

3、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领导与依靠力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最主要内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根本立足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奋斗目标)。

4、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

发展生产力:抓住机遇、离不开科学

5、“三步走”战略(十三大确定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达到小康水平;最后基本实现现代化

6、改革开放理论

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实质与目标:变革体制、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新的事业与大试验;是一项基本国策,需要包括对所有国家在各个领域的开放,需要正确对待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需要坚决维护我国独立自主权利。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三个要点: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非划分社会制度标志;计划和市场可以相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与优势就在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结合。

8、“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方针;

两手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与法制、改革开放与惩治腐败;

坚持了辩证法的全面性、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充实党的领导工作方法

9、“一国两制”构想

基本内容:坚持一个中国(核心与基础);

两制并存: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制度;高度自治;和平统一的同时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坚持国家统一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的结合,具有灵活性,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

10、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问题(人民);国际关系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的四项原则)

五、意义: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的产物,全党全国人民智慧结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问题,指导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为“中特”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理论使得中国迎来了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政治昌明、教育勃兴、文艺繁荣、科学进步,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第六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形成条件

1、在对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

2、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地位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基础上形成

二、形成过程

1、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提出大力加强党建,坚决惩腐的要求;

2、党的十四大系统论述加强党建和改善党的领导问题;

3、十四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分析党建形势;

4、十五大,江泽民高度概括出新时期党建总目标;

5、十五届五中全会,“三个代表”作为党工作的检验标准;

6、党的8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内容;

7、十六大,全面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写入党章。

三、核心观点

集中概括: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

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关系我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必须使得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体现生产力发展要求。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如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必须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是我们国家的主人,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与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党来自于、植根于、服务于人民;

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要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要充分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

只有人民才是党的工作价值最高裁判者。

四、主要内容

1、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发挥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方面,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5、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

坚持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党的先进性;

重点在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坚决发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五、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强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全面发展与进步的社会的强调加深了我们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规律性认识;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强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关于党建问题的强调科学揭示了执政党建设的规律;

2、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第七章 科学发展观

一、形成条件

1、深刻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

2、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

3、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二、形成过程

1、在抗击非典疫情和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逐步形成;

2、2004年3月,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讲话,提出科学发展观,正式形成;

3、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实践中不断充实丰富;以十七大为标志,进一步走向成熟;

4、2012年,十八大强调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之一。

三、科学内涵

集中概括: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立场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第一要义

①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范畴之一;

②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必须善于抓住和利用机遇;

2、以人为本是核心立场

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基本原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就是要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就是要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

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

坚持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坚持协调发展,就是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个领域协调推进;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建设生态文明。

4、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

坚持统筹兼顾,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

必须认真考虑和对待各方面的发展需要,正确反映和兼顾各阶层各群体的利益要求;

必须牢牢把握统筹兼顾的科学思想方法,努力提高战略、创新、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统筹兼顾的本领;

必须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做到综合各方、综合平衡。

四、主要内容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个“立足点转到”;五个“更多依靠”;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最重要是坚持好、发展好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方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的丰富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广泛性、包容性;

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3、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要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基础。

6、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五、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到新境界;

2、发展中国特色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页面: 1 2 3 4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